来源:共产党员网
在徐爽的脑海中,有一张清晰的珠江流域水利分布图,他随时准备“排兵布阵”——
“流域内有多少大型水库,水应该往哪里流、该怎么流,哪条河汇到哪条河,有多少条支流,这些时时刻刻都装在脑子里。”瘦高的身材、一说话就眼角带笑,却遮不住略显疲惫的面容,见到徐爽,已是晚上八点半。
迎战数次台风暴雨洪水、精准实施珠江枯水期调度、应对珠江流域“22·6”洪水……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工作的13年间,他闻令而动,奋战在防汛抗旱一线,以精准高效的调度能力,践行了“把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庄严使命。
勇挑重担,跑赢洪水变化发展的速度
“干一行爱一行”在徐爽身上体现得真切。
他大学学的是水利水电专业,毕业后义无反顾来到水旱灾害防御一线岗位,从黄河到珠江,一干就是十多年。为何如此执着?他说:“这个岗位对我有种特殊的吸引力,那就是挑战性。”
与洪魔风魔搏斗,挑战性强,危险性也高。徐爽记得2016年5月底,广东清远山区发生山体滑坡,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陡峭的山道上,车窗外就有碎石哗啦啦往下滚。还有一次,为抗击超强台风“海鸥”,他们要抢在台风登陆前做好督导疏散工作,就开车追着风跑,10级阵风险些把车吹翻,途中一棵树还砸到引擎盖上,这些都没有阻止他们继续前行。
回忆起在灾害防御一线遇到的惊险,徐爽轻松一笑,仿佛这些都未曾发生过:“跑赢洪水和台风,我们才能科学精准制定应对措施,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
珠江流域是我国降雨量最大的流域之一,台风、暴雨、洪水等灾害种类多、突发性强,防御任务十分繁重。
当洪水达到一定标准时,水利部就会对其编号。2022年6月,一场罕见的洪水“车轮战”席卷珠江流域。西江、北江等河流连发8次编号洪水,其中北江洪水急剧发展,形成超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战斗”状态全面升级。
在防御处办公室里,徐爽作为洪水防御和水工程调度的负责人,昼夜紧盯大屏、小屏,分析数据、统计险情、拟定调度方案,密切与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相关组成单位的沟通联系,确保各个环节高效运转。同事吴珊珊记得,近一周的时间里,他吃住在办公室,眼中布满血丝,依旧强打精神盯着电脑,分析调度方案。
“我们研判雨水情势,考虑到北江情况更危急,就发出水库调度指令,让北江先过。”徐爽牵头制定实施西江、北江40余座水库联合调度的防御方案,跨度上千公里,范围之广、水库之多、难度之大在珠江流域调度史上无前例,最终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北江西江干堤不决口、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受淹”的“四不”奇迹。
胸怀“国之大者”,千里调水压咸潮让群众“无感”
每到冬季枯水期,上游来水偏少,珠江口就会形成海水倒灌、咸潮上溯,严重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湾区供水安全,特别是澳门、香港供水安全,既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更是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
调水“以淡压咸”之战,迫在眉睫!
徐爽到珠江委工作的第一年,就参与了调水压咸工作,这一次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
应对咸潮袭击,需要利用上游水库调水,西江干流的龙滩水库成为最优选。2011年12月,徐爽和同事们接到调水指令,就马不停蹄赶到1000公里外的调水一线。
寒冬里,广西、贵州交界山区,冷风刺骨。顾不上休整,他们就一路跟着水走,去不同的水库,观水质、盯流量、看数据,不分昼夜。
“调水压咸事关群众的饮水安全,必须在窗口期内完成,要确保一次性放到位,再补就来不及了。”徐爽和同事们精准计算每个时间点、每秒流量,鏖战整整七天。这次经历为徐爽增加了实战经验。
2022年初,珠江流域中东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咸潮上溯强劲,且正值元宵节后务工人员返城返工,供水需求不断增多,矛盾叠加之下,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形势异常严峻。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咸潮较量的压咸补淡“战斗”正式打响。按照调度安排,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2月13日17时起出库流量按平均不低于3500立方米每秒控制;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14日起出库流量按日均不低于300立方米每秒控制配合西江水库群……
徐爽带领同事们分秒必争,盯水情、旱情、咸情、工情,逐日预测预报,跟踪水库调度运行和蓄水情况,利用“四预”平台动态预演,滚动优化调度方案,“最终,我们通过科学构筑三道防线,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制住咸潮,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提供了优质足量淡水。”
“旱吗?没感觉到啊。”“就有几天自来水有点咸……”谈及珠江流域遭遇严重干旱带来的影响时,广州、深圳、东莞三地居民大多称“无感”。
徐爽笑了,“群众无感,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
科学防控,为水旱灾害防御装上“智慧脑”
“千里调水战咸潮”成功的背后,少不了“四预”平台的功劳。“平台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为一体,不但实现了工作流程再造,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说起这项创新,徐爽满是自豪。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智慧水利建设指示要求,推动流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档升级,徐爽作为骨干力量,参与珠江委“四预”平台建设。在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边研究、边建设、边运用、边完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在全国率先推出智慧化平台,大大提升了洪水防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平台智慧好用,可建设的过程却充满艰难。
在平台建成之前,水文预报、水情预报、咸情预报等信息汇总之后,需要通过模型预演由各家单位提出方案,整合后再决定总体调度方案如何配合,周期较长,手段方式也比较落后。
2021年10月,珠江委启动平台建设后,大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将“四预”的四个功能耦合串联起来,涉及大量的数据、不同的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员,分歧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解决?中间千头万绪,徐爽担当起统筹协调的“中枢”。
“比如建好一个模型后,在防汛演练的时候,发现数据对不上了,大家都说不是自己的问题,就得一步步溯源、梳理,找到问题症结。”同事王井腾记得,平台建设那段时间,徐爽一直连轴转,忙完防汛会商,就来问系统开发,电话打个不停,“赶进度的时候,他就把办公室当成了家。”
徐爽很少发微信朋友圈,却在2022年2月17日平台建成后的这天发了一条,还配了几张会商室里灯火通明的照片,获得近百条评论和点赞。
连续多年的值班值守,让徐爽睡不踏实,总是在凌晨三点左右醒来,“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预报信息,睡前也是,改不了了。”他笑道。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每当大家阖家团圆的时候,却是徐爽最忙的时候,战咸潮、抗干旱、斗洪水,在珠江委大楼的15层,防御处办公室的灯常亮,守护着江河安澜、人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