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共产党员网
黛瓦白墙,绿水青山,波光粼粼,泛舟溪流。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的月亮湾景区,一幅流动的水墨山水画徐徐展开。坐在竹筏上,看着远方,吴锦寿脑海中涌动着一个强烈的信念:“保护好环境才是最大的民生。”
自2021年7月担任秋口镇党委书记以来,吴锦寿奋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既当好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的守护人,又做好“两山”转换通道的忠实践行者,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让“鸟中大熊猫”安心栖息
清晨,石门村的游客接踵而至。吴锦寿佩戴红袖套,在游客必经的路口宣传蓝冠噪鹛的保护知识。每周两天到石门村当护鸟员,是吴锦寿到秋口镇工作后的特殊安排。镇党委书记亲自护鸟,似乎并不常见。蓝冠噪鹛是何来头?
巨黑的眼,鲜黄的喉,靛蓝的顶,身材玲珑,啼声清脆。作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19年蓝冠噪鹛在江西婺源首次被发现,随后便销声匿迹70余年,直至2000年才靓影重现。目前世界范围内仅200余只,堪称“鸟中大熊猫”。
吴锦寿与蓝冠噪鹛颇有缘分。2001年退伍回到家乡后,他就关注到这种美丽的小鸟。20年后,他来到秋口镇担任党委书记,意识到蓝冠噪鹛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更是婺源独一无二的生态名片,“保护好蓝冠噪鹛义不容辞”。
可具体怎么护鸟,吴锦寿毕竟不是行家。为此,他联系林业部门专家学习护鸟知识,找到村里的爱鸟护鸟志愿者了解小鸟的生活状态。原来,每年4月至7月,蓝冠噪鹛就飞到石门村月亮湾一带栖息繁衍。它们爱干净、喜静、惧光。石门村紧靠婺源县城,此时又是旅游旺季,蓝冠噪鹛的家园极易受到干扰和破坏。
摸清了问题,吴锦寿心里有了主意:护鸟先要护林护水,修复湿地。他组织修复湿地公园月亮湾岸线,建起7个小微湿地,对裸露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在游步道上增设蓝冠噪鹛科普素材,为蓝冠噪鹛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更加适宜、安全的环境。成立蓝冠噪鹛护鸟党小组,在志愿护鸟队专门设立两个党员护鸟岗位,定时巡查。
他还组织在栖息地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随时观测鸟群动态。“这么珍贵的小鸟选择了婺源,选择了秋口镇,是对这里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信任。我们绝不能辜负它们,要打扫干净屋子,让它们安心栖息。”吴锦寿表示。
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蓝冠噪鹛都会在河边沐浴,梳理毛发,游客自觉止步,静观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画在此刻悄然定格,婺源的生态名片愈加生动、鲜亮。
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越走越宽
“古河道上,一道残堤弯曲地安卧其间,仿如新月,恰似娥眉。水流缓缓,春树如烟,似一江南女子,正轻移莲步款款走来,天下美色皆相形见绌矣!”这是一位游客走过江西婺源月亮湾后留下的深情笔墨。
谁能想到,如此动人的月亮湾,曾是另一副模样:路旁停满了大巴车和私家车,安全隐患突出;村民自发经营竹筏,压价抢客,秩序混乱;人声鼎沸,蓝冠噪鹛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游客投诉率急剧上升,亟待解决的信任危机摆到了镇村干部群众面前。
婺源名声在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康庄大道绝不能因管理不善毁于一旦。吴锦寿下了决心,必须扭转局面。他在思考,怎样既能实现有序经营、保护环境,又能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邻里关系融洽?
群众的事还得听大家的意见。2022年10月,吴锦寿带领镇村干部对100多户竹筏经营者进行摸底排查。他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促膝谈心,最终决定由婺源县文旅集团出资收购竹筏,返聘原先做竹筏生意的村民上岗。同时,成立石门村竹筏经营合作社。
2023年3月,公司试运营。精简竹筏,统一定价,规范路线,加强安全培训。慢慢地,游客的体验感好了,投诉少了,随着疫情防控放开,旅游收入相当可观。公司纯利润中的60%划入合作社作为沿河村民分红,20%成为村集体收入。
被返聘到公司的村民每月工资2400余元,“自己干一年到头也就2万块钱,还得操心抢客拉生意。现在不光省心,赚得还比以前多呢!”村民们纷纷感慨,镇上和村里办了件好事!
冒着酷暑反复研究石门村至秋口村道路改造问题、打造秋溪茶业研学旅游精品线路……为了让秋口镇把生态资源优势最大程度转变为发展优势,吴锦寿积极谋划,四处奔波。“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书记在村里走家串户,直到晚上八九点还在工作。”提到吴锦寿,石门村的退休教师俞旺金满是敬佩。
如今,秋口镇共发展农家乐200余家,户均年收入5万余元。特色旅游带动了茶叶、蜂蜜、山茶油、冷水塘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镇16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25万元。
让基层治理有为有力
20世纪90年代起,李坑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水墨秋口”两大景点之一。然而受利益驱使,部分村民违规建房、占道经营、压价抢客,不仅村里内部管理混乱,游客也纷纷吐槽“李坑是个坑”。
“以前也进行过整治,比如说建立村规民约,效果却不是很好。一段时间后一些违规行为又会出现。”提到以往,李坑村党支部书记李义泉眉头紧皱。
问题到底出在哪?吴锦寿把办公室搬到李坑村,到村民家里拉家常、听意见。结合多年的乡镇工作经验,吴锦寿发现,只有真正完全地把群众发动起来,才能更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他组织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选出村民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进一步细化完善《李坑村村规民约》。对于违规行为,鼓励村民相互监督。对违规者既进行定额的经济处罚,还通过在申明亭张贴告示进行道德谴责。“做了坏事要谴责,做了好事有表扬。这就是红黑榜。让村民知敬畏,守规矩。”在村规民约的推动下,随意污染河水的行为少了,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了,景区也更加有序了。
刚柔并济,才能实现基层善治。为了更好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吴锦寿还在李坑村开展了“幸福来串门”活动。在全村范围内以20户村民为单位划分12个网格。网格员和辅助网格员每月至少到所在网格村民家中走访一次,了解村民需求。“这个活动把温暖和关心送到了群众家里、心上,在群众中很受欢迎。”李义泉高兴地说。
一系列有力举措让李坑村实现了华丽转身。2023年,李坑村的旅游收入达到6000万余元,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还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促进旅游村落连点成线、引进高端民宿、村居环境整治提升……提到未来的工作计划,吴锦寿信心满怀:“我们将在发展过程中,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让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